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管理 > 学习园地
江苏印发《交通强国江苏方案》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作者:- 浏览次数:11078 录入时间:2020-04-26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率先建成交通强省,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结合江苏实际,制定《交通强国江苏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全球化视野、系统性思维,对标国际先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省。

(二)发展定位

在交通强国建设中打造先行区,率先在国内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当好先行军,以交通运输的率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支撑引领江苏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面深化交通领域改革中勇做探路者,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模式及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率。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完成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江苏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建设交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交通运输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有效保障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维护国家权益。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便捷化程度居世界前列,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天地一体的交通控制网基本形成,高快速铁路基本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节点。交通客货运输高效连接全国、全球,构建“高品质出行圈”,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构建“高效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货物经由江苏口岸直运主要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交通网络结构显著优化,铁路、水运等集约运输方式在客货运输中的占比显著提升,铁路客运量占比达30%,铁路、水运货运周转量占比达70%以上。交通运输发展经济惠民,市场环境优良,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0%以下。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高质量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省,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加快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加快高快速铁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铁干线江苏境内路段,完善区域高快速铁路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和建设,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实现无缝换乘与衔接。完善货运铁路网络布局,加快既有线扩能、电气化改造,研究开行通勤客运。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达到5000公里以上,货运铁路达到1700公里以上。

2.强化机场统筹,增强机场群功能。高标准建设南京禄口机场,到2035年,旅客吞吐量进入全球前50位。提升苏南硕放机场服务能力,将南通新机场建设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苏州机场规划研究。加快提升淮安涟水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建设徐州观音机场为淮海经济区中心机场,加快其他机场改扩建。加快把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引入重点机场,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到2035年,实现15分钟航程覆盖全省域。

3.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促进跨江融合发展。统筹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系统布局过江通道。融合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等交通方式以及桥梁、隧道等过江形式,建设多功能复合型过江通道。到2035年,已建和在建长江过江通道达到36座,长江两岸相邻县(市、区)实现直连快通。

4.完善公路网络,提升路网服务水平。提升高速公路网络功能,优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完善快速干线公路网络。推进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和集疏运公路建设。到2035年,全面建成6600公里以上的“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建设。加快县道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向规划发展村庄延伸覆盖,积极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人员和经费。到2035年,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进村入户覆盖率明显提升。

5.加强港口航道建设,发挥水运优势。畅通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加快京杭大运河及相关骨干航道、沿江港口通江高等级航道和沿海港口新开发港区疏港航道建设。到2035年,建成“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高等级航道总里程3600公里以上。构建长三角北翼“两出海口、一枢纽、多示范”的港口新格局,形成以连云港港为支撑的陆海联运出海口,以南通港、苏州港为支撑的江海联运新出海口,以南京港为核心的长江中转联运枢纽,以淮安港、徐州港、无锡港为示范的特色内河集装箱港。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推进盐城港滨海港区等开发建设。推进沿江港口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邮轮、游船码头。到2035年,港口综合通过能力22.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2500万标箱以上。

6.统筹管网布局,推进油气管网建设。推动管道项目建设和原有老旧管道增输改造,全面建成江北成品油管道,形成连接全省主要炼油厂和主要终端市场的原油、成品油输送网络。加大天然气干支管网建设。发挥沿海LNG接收基地的作用,同步推进一批支线管网建设。

7.强化枢纽体系,建设立体交通枢纽。提升南京首位度,提升全球直达能力,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构建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筑南京都市圈轨道网。支持镇江、扬州融入南京都市圈枢纽布局。着力打造无锡、连云港、徐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苏州、南通、淮安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苏州、南通打造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常州、泰州、盐城、宿迁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立体化枢纽场站集群。到2035年,基本实现综合客运枢纽县级及以上节点全覆盖,多式联运枢纽在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内河重点港口全覆盖。大力推动临港经济、临空经济和高铁经济发展。完善支撑和引领自贸区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着力构建高效率的货运服务体系

1.提升海运实力,强化东向国际运输。深化区域间港口合作,大力发展水水中转运输,打造海江河一体化联运港区。以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为重点,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推进航线协调发展,重点加强至日韩、东盟地区等近洋航线建设,提高航线直达率和航班密度,优化至美西、中东、欧洲等远洋航线运输布局。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连云港港加大海铁联运国际班列开行密度,强化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和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

2.完善铁路建设,加强西向运输能力。强化徐州、南京铁路货运枢纽作用。加强全省铁路货运与徐州铁路枢纽的联系。加强南京与苏北及沿海地区的铁路货运联系,构建全省重要的纵向货运通道,研究规划南京向西、向南铁路货运通道。统筹推动中欧班列扩量增效,整合优化中欧班列线路,提升回程揽货能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品牌线路。

3.提升航空货运功能,引领产业升级。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重点开辟至东南亚、欧美的全货运航线。淮安涟水机场加强与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合作,引进货运航空公司,推动空港经济区与机场联动发展。

4.调整运输结构,提高绿色货运比重。构建铁路货运枢纽体系,加快疏港铁路专(支)线建设。研究打造高铁货运和航空货运的联运体系。完善海运直达、海江河联运、长江中上游地区及内陆地区中转联运等三大运输体系。推进内河集装箱运输,打造示范航线。推进江海直达船型、集装箱示范船型、内河集装箱(滚装)标准船型研发应用。继续推进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5.发展现代物流,加强配送网络建设。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邮政快递枢纽,共同构建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引导交通运输、商贸、邮政、供销等物流资源整合,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主体,壮大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即时直递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三)着力构建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

1.提升航空客运服务,拓展国际国内直达航线。南京禄口机场重点加强与全球大型枢纽的联系;苏南硕放机场加密至东南亚的航线,争取开辟洲际航线。连云港、徐州等地机场重点开辟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地区的航线;中小机场加强与国内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稳定串飞航线。到2035年,航班准点率达到85%。培育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提升航空运力自主可控水平。

2.以轨道为重点,打造城际客运网络。探索铁路中转联程联运,在铁路站点设置换乘通道,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一个时刻表、一次付票款、一张旅行票”。在地方权限范围内探索城际铁路的自主运营路径,推进公交化运营。推进公路客运转型发展,实现与轨道交通的错位互补发展。

3.践行公交优先理念,提升城市公交吸引力。完善公交网络,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加快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为主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开展“公交都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多元化的公交服务。加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4.完善城乡客运体系,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城乡公交服务品质,支持全域公交、区域公交等多样化城乡客运模式。探索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鼓励定班定线与电话、网络预约、定制公交等需求响应式经营模式相结合。深入推进镇村公交持续健康发展。

5.创新客运服务,提升客运出行体验。完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探索“一站式”联程售票。优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推动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增加智能化、定制化客运服务供给,推进客运服务新模式发展。探索构建无障碍出行的标准体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四)着力构建高水平的绿色交通体系

1.促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加强土地、海域、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促进城市绿色配送发展,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的推广,加快港口、机场岸电设施建设与使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强港口水污染防治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

3.推进生态保护,打造交通绿色廊道。实施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港口码头等交通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打造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绿色廊道。

4.提升绿色发展保障能力。强化跨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善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等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强化交通能耗、排放监测监管,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应用。

(五)着力构建高标准的平安交通体系

1.完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理清安全监管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严格交通运输市场准入,严格控制新增危险货物运输企业。

2.筑牢防控体系,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渡口渡船提档升级、撤渡建桥、老旧车船更新改造、船型车型标准化。构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

3.加强安全教育,提升人员安全素质。强化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实施更高标准的驾驶员资质准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弘扬交通运输安全文化。

4.强化应急体系,提升救援处置能力。构建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动应急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应急能力评估机制。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配备和资金保障。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战演练演习,提升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5.强化执法监管,从严治超。以更严格的措施管控“两客一危”道路运输安全,以更严格的标准加强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并纳入信用管理。

(六)着力构建高水准的智慧交通体系

1.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管养运效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周期数字化。完善交通运行综合监测体系。加强跨江大桥、水下长隧道等关键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全面推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建设,推动交通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全覆盖,实现智慧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营管理。

2.加强信息融合,提升客货运输效率。整合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的数据中心、移动应用平台。推动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深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合作,打造指尖出行助手。完善船联网平台,推广智能过闸系统应用。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无车承运人监测与服务平台,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无车承运人企业,推广线下基地、线上平台、商业贸易、产经信息、物流配送等融为一体的智慧物流营运模式。

(七)着力构建高层次的创新发展体系

1.加强研发应用,提升交通科技水平。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管养决策支持、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综合交通协同管控等智能交通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工业化、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长寿命高性能新材料技术、港口升级及资源集约开发技术等建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2.培育产业新动能,促进交通产业发展。实施工程建设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标准化建设。培育具有显著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甩挂运输、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发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相关智能交通产业。

3.强化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创新联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流的交通运输新型智库平台。

4.推进标准化工作,促进行业提档升级。完善交通运输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各种运输方式标准协调衔接,加大危险货物运输、冷链运输、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标准研究。推动建立完善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标准一体化合作机制。

(八)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交通治理体系

1.优化行政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交通运输行政职能,简政放权,健全铁路、航空领域的省级事权,明确省、市、县三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推进市、县两级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监督机制。

2.加强法治建设,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输市场。制定、修订有关地方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建立以“大数据+精准执法+信用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执法模式。加强市场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交通运输市场退出机制。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和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和标准体系。

3.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发挥省级交通运输平台在综合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完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风控体系,强化融资保障能力。

4.推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实施交通文化创建工程,提升交通职工文化素养,扩大交通运输文化品牌效应。加强新媒体宣传,建设交通法治文化。

5.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江苏交通世界影响力。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江苏交通品牌。推进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的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深度与广度。

三、打造交通强国建设江苏样板

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江苏交通发展实际,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交通标杆示范项目样板,重点建设连霍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样板,重点发展公铁水、海江河联运;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重点建设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样板,重点构建统筹协同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打造枢纽经济发展样板,重点以优化重大枢纽布局推动产业发展;打造交通引领城市群发展样板,重点建设沿江城市群多层次轨道网;打造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重点建立“农村公路+”发展模式;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样板,推动行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平安交通发展样板,重点实施科技兴安工程;打造交通品质工程样板,重点提升“十年路面百年桥”品牌优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治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组织保障

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军地互动。建立部省协调机制,指导、推动解决交通强省建设中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探索建立省地联动谋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的新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在交通强省建设中找准示范,先行先试。

(三)加强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建立开放有效的交通人才培养、评价、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推进交通重点人才工程建设。

(四)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构建资金保障长效机制。促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政策与交通强省建设相关政策协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用海保障,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

附件: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

认真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切实开展好全国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服务重大战略,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打造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

一、打造“一带一路”的交通标杆示范项目样板——重点建设连霍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

2020年,与亚太、欧洲联系的国际海陆联运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到2025年,与亚太、欧洲联系的国际海陆联运网络服务效率和品质不断提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到2035年,交通运输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亚太、欧洲联系的国际海陆联运网络服务效率和品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工作:一是推进陆海联运连云港核心节点建设。加快连云港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陆向联运设施建设,积极拓展近远洋航线航班。二是打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加强苏通合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提升徐州铁路枢纽功能。打造国家铁路物流中心和淮海国际陆港,推进徐州干线铁路建设及既有线的扩能改造。四是加快提升淮安涟水机场货运服务功能。启动三期扩建工程,招引大型快递企业,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跨境电商中心建设。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公路建设布局。五是培育国际合作载体。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持续推进境外网点布局及与境外重点联运载体的战略合作。六是推动中欧(亚)班列提质增效。推进枢纽节点建设,强化省级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七是强化推进管道运输。加强油气管网与港口接卸码头对接,推进天然气干支管网建设。

二、打造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样板——重点发展公铁水、海江河联运

2020年,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增加,与2017年相比,全省多式联运货运量、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30%以上,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达到50万TEU,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铁路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提高,多式联运方式广泛应用,水运货运周转量占比接近70%,铁水联运量占港口吞吐量比例力争达到3.5%,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到2035年,多式联运货运量、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位居全国前列,水运货运周转量占比稳定在70%以上,铁水联运量占港口吞吐量比例达到5%,物流运行效率和效益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货运铁路网络建设。打造至广州、成都、昆明、沈阳等主要城市的铁路省际干线班列,加强集疏港铁路与干线铁路和码头堆场的衔接。二是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加强港口体系建设。打造苏南至太仓港、苏北至连云港港、苏北至太仓港3条内河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三是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推进公铁水、海江河联运发展,建设连云港、南京、苏州等部省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四是完善和推广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提高物流信息服务水平。五是加强公路货运治理,推进城乡绿色配送发展。

三、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重点建设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

2022年,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航运设施尽显绿色生态之美、航运设备尽显低碳环保之美、航运组织尽显高效顺畅之美、航运服务尽显人文智慧之美的“四美运河”。2022-2035年期间,通过持续推进船型标准化、清洁能源应用、内河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绿色航运发展成效,并在全省全面推行,力争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内河航运发展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点工作:一是以“生态友好、畅通高效”为导向,推进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航道建设、绿色港口建设专项行动。二是以“清洁低碳、节能环保”为导向,提升航运装备技术水平。实施绿色船舶发展、绿色港机设备专项行动。三是以“箱式联运、降本增效”为导向,促进综合运输结构调整。实施内河集装箱发展专项行动、多式联运专项行动。四是以“人文智慧、创新融合”为导向,聚力提升航运服务品质。实施智慧运河专项行动、航运文化建设专项行动。

四、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样板——重点构建统筹协同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重点工作:一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实现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架构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高效。二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深入研究交通运输领域降成本、增效益的切实举措。三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跨部门、跨市域对接协调更加顺畅。四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和有效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五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法治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法治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法治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六是着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行业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现代行业监管体系基本形成、行业监管更加有力。七是着力深化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运行机制改革,实现行政权责匹配更加合理、行政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八是着力深化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体系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运输服务体系,增强交通运输惠民实效。

五、打造枢纽经济发展样板——重点以优化重大枢纽布局推动产业发展

2020年,全省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基本确立,初步形成宁镇扬、苏锡常通泰盐、连徐淮宿三大交通枢纽板块。到2025年,三大板块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枢纽经济区。到2035年,全面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完备、协同高效、深度融合”的重大交通枢纽网络,在全球有影响力、在全国有竞争力的枢纽区域地位显著增强。

重点工作:一是优化全省枢纽网络空间布局。提升南京首位度,与镇江、扬州共同打造全省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板块。积极推动苏州、南通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苏锡常通泰盐共同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徐淮宿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联运交通枢纽板块。二是提升航空、港口、铁路枢纽综合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南京禄口机场,提升苏南硕放机场服务能力,做强淮安涟水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功能。重点打造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等港口。重点建设南京北站等铁路综合客运主枢纽和徐州铁路物流基地。三是培育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高铁经济。依托南京、无锡、淮安等地民用机场,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现代空港产业,建设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以连云港港、南京港和苏州港、南通港为重点,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现代航运服务业等临港产业。围绕铁路枢纽,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四是探索枢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发挥资本运营平台作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六、打造交通引领城市群发展样板——重点建设沿江城市群多层次轨道网

2020年,基本实现沿江各设区市1.5小时至上海、南京,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2小时通达。到2025年,基本形成沿江城市群内部1小时、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0.5-1小时交通圈。到2035年,基本建成“领先国际、示范国内、1.5小时通达长三角、1小时贯通全市域的轨道上的沿江城市群”。

重点工作:一是紧密对接国家相关规划。适时启动城际铁路中长期规划及市域(郊)、城市轨道线网等规划修编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轨道出行链。三是稳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等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宁宣铁路、宁扬宁马铁路、如通苏湖苏州至吴江段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四是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优化客运组织、加强枢纽衔接,构建轨道客运系统。五是积极探索铁路投资、建设、运管管理模式创新,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七、打造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重点建立“农村公路+”发展模式

2020年,“农村公路+”样板及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全面建成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在全国交通运输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起到引领作用。到2025年,“农村公路+”样板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为全国交通运输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到2035年,“农村公路+”样板成为交通强国江苏方案的先进典型,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重点工作:一是通过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品质、加强农村公路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等,推动农村交通提质升级。二是通过加强农村交通安全保障、整治沿线路域环境、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展美丽公路建设等,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三是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注重公路文化建设、打造乡村健身文化品牌、开展示范创建工作等,强化交通文化建设。四是通过落实管养责任、创新养护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公路法治建设、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提升农村交通信息化水平等,强化管理养护升级。五是通过打造高品质农村客运服务、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等,提升运输服务供给,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提升城乡寄送服务均等化水平。

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样板——推动行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0年,完成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网联领域的产业化布局初步形成。到2025年,进一步成体系地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能力和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化运营管理;BIM技术、基础设施服役能力长期保持与提升技术实现应用;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得到应用,苏南地区智能交通产业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高地。到2035年,在交通运输部分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形成全国领先的科技、智慧交通、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重点工作:一是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建设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开展沪宁智慧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智能航运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试点示范,运用大数据提升行业治理水平。二是强化重大技术攻关,研究建立高可靠性公路货运系统,推进新一代电子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基础设施科技攻关,推动BIM技术、基础设施服役能力长期保持与提升技术应用。三是引导绿色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打造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交通产业高地,推动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得到应用。

九、打造平安交通发展样板——重点实施科技兴安工程

2020年,交通运输科技兴安工作机制基本建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成果,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能力有效加强。到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兴安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技术装备实现规模化应用,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明显下降。到2035年,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科技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基本可控,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大幅降低,科技兴安整体水平与交通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

重点工作:一是科技支撑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整合开发、升级监管信息平台,构建从业人员“互联网+智能云平台”。二是科技支撑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完善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监测平台。三是科技支撑设施设备安全性能提升。推广应用车船主被动安全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港口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四是科技支撑行业安全管理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双重预防机制标准体系。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数据通信交互协议标准规范。五是科技支撑应急处置与管理。推广应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六是科技支撑安全发展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安全责任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

十、打造交通品质工程样板——重点提升“十年路面百年桥”品牌优势

2020年,形成以“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交通品质工程政策、标准和制度体系;工程内在质量、外在品位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到2025年,持续推进交通工程“标准化再提升、信息化促转型、绿色化显成效”,有效实现品质工程理念常态化,制定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江苏标准规范,交通基础设施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35年,品质工程样板显著支撑“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步入世界领先行列,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工作:一是建设优质耐久安全可靠工程,推动产品变作品。加大长寿命技术、耐久性新材料等方面的攻关和集成应用。建管养一体化融合,推进工程建设精品建造,强化预防性养护,构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体系。二是构筑科学规范重信守诺体系,推动流程变标准。构建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标准体系。推进工程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建设领域信用评价“1+6”全覆盖。深入开展“标准化+”行动,加强工程建设养护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三是促进精细智慧创新协调发展,推动制造变创造。全面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加强BIM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工作的深度融合,建立交通行业BIM应用技术标准。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2020年4月2日印发